回顾 | 秋野读书会·经典系列NO.3 -《沉默》:爱与信的辩证法

发布时间:2022-04-06 发布单位: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

41日晚,第三期秋野读书会经典系列如期开展,本期读书会探讨日本作家远藤周作的代表作《沉默》。唐诗人老师主持本期读书会,谢伊霖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参与点评和讨论。


讨论开始,黄君妤同学从爱与信仰何为第一性问题出发,探索作者远藤周作的宗教思想,分析了其对于神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的探索历程,认为《沉默》和《深河》虽是宗教题材故事,但核心还是探讨人类之爱的伟大及其人性价值问题。

 

梅傲雪同学认为小说深刻讨论了信仰的冲突问题。远藤周作似乎要表达的是:具体的教义是刻板的,人类的信与爱却是鲜活的。爱与信仰会随着人们心中的某些因素成长、燃烧,冲破一切困难,成为力量源泉。小说中洛特里哥的弃教正是出于对信徒和爱,他虽然有了“背叛”,可他的信仰却因为“爱”而获得了超越,得到了升华。


图片

丁春华同学通过文本分析了弃教者的心理,并同《卡拉马左夫兄弟》相对照,区分了三种不同形式的“弃教”,突出了《沉默》中爱与宽恕的主题。


胡培怡同学结合文本与当下的社会环境与价值观念,反思人性在极端环境下是否能经受住考验。“说实话,我没有十足的把握。万一真有那么一天,只愿自己不要做沉默者,而是个应战者”。


洪咏雅同学提出,远藤周作是持着怀疑态度来挖掘和塑造耶稣形象的,并非为了寻找一个绝对、凝定的答案。将“沉默”内涵与耶稣形象相互串联,从而钻研背后人性救赎的深层意义以及特定条件下人的信仰可能。

 

图片

(远藤周作)


徐瑞迪同学认为《沉默》不光展示了信徒的内心世界,还展现了两种文明的碰撞下个人信仰的再塑。远藤周作将司祭掷入一个充满痛苦的世界,让他第一次正面神的沉默,那如父亲般严厉的神,在日本式宗教对母性的思慕中,完成了向母亲般慈爱的神的转换。司祭对圣像的践踏是对孤独的接受、对生活的再认识,以及对信仰的再造。司祭对吉次郎从同情到厌恶到接受,使他认识并成就了自我,他们是世人眼中的懦夫,却是自己的孤独的英雄。


图片


林啟慧同学认为小说中不光有神的沉默,司祭也是沉默者。不过“沉默”并不代表沉寂,司祭是在沉默中重新思考信仰问题。司祭最终屈服于命运,践踏了圣像,但他却在心里说“我对你的信仰跟以前不同”。在司祭看来,自己或许背叛了现世的教会,但并没有背叛内心深处所相信的神的爱,爱比具体的规矩更博大。

 

蔡荠萱同学从洛特里哥形象探讨《沉默》中思想的超越性问题。洛特里哥踩踏圣像画后的几十年,淹没于不被日本人和同根教会人员理解和共情的孤独中。这一切看似是失败的,但是他对“苦难中上帝何在”问题的解答获得了更深沉的启发。这是洛特里哥的反思,也是作者远藤周作对信仰的思考。


图片


谢乔羽同学认为《沉默》借助书信、日记等文体与宗教历史细节,在人性与道德、宗教与政治、个体与历史等纽结中穿梭回荡,试图在这张跨时空的巨网上,捕捉小人物面对信仰冲突时的困惑与挣扎、退缩与坚韧、沉默与释然,文本也因此具有了超越人性弱点、超越历史蒙蔽、超越宗教冲突的世界性价值。

 

李秋平同学从“沉默”的角度出发,认为在众多文学作品里,神总是通过中介发声,而真正打破沉默的是个体的“人”本身。如同《深河》末尾里四个面临精神危机的主要人物最终的宁静与接受,这里的超越性,是对于外在形式的超越,归宿和核心是找到能使人心安的慰藉。


图片


最后,李蓝鑫同学以“精神存在”为切入点,认为在此岸和彼岸之间存在一个“同样受苦”的耶稣形象,而这是小说中神甫能够忍受刑罚的力量源泉。正是这种被理解被陪伴之感,让神甫最终能够完成信仰的升华。那么,抛开宗教问题,今天的人需要怎样的“精神存在”?蓝鑫同学认为,最首要的是契合人性,是能包容人性中的良善与弊端,能理解人、陪伴人的“精神存在”,这“精神存在”的实现核心不应该是某个外在的评判标准,而应该以人自身为完善的目标去诉说和践行。

 

图片


在同学发言过程中,两位老师补充了基督教文化及其发展历史的相关背景知识,潜移默化地培养同学们自觉调动历史意识来理解文本内涵。关于如何切入《沉默》进行文本分析,来自哲学专业的谢伊霖老师总结了三条路径:一是从文艺美学角度出发,关注文本的美学特征与叙事风格;二是从哲学角度出发,深入探讨人性、信仰等宏大命题;三是从宗教文化角度出发,结合宗教故事、宗教文化以及文学理论,把握故事深层内涵,而这条路径也是“最厚重、最有历史感、也是最能击中人心的”。


最后,唐诗人老师总结说本期读书会讨论得很深入,敢于涉足《沉默》的核心问题,许多同学对文本的理解与阐释也有很大进步。唐老师借文艺批评与经典文本的开放性,鼓励同学们更大胆地打开思维,以更灵活开阔的视野对文本进行深入批评。“我们这个读书会的选书很有意思,来自哲学系的谢伊霖老师给我们选的是文学作品,而其余来自文学专业的老师选的基本是理论著作,这很有趣。我们应该从这个选书情况就获得一些启发,比如我们在中文系学习,要有理论著作的阅读习惯,但同时千万不要‘忘本’,文学阅读和文学文本分析能力是我们文学专业人的“本”,以文学为“本”,我们可以借用其他学科知识来拓展我们的理解。谢老师前面一直说希望看到大家结合文本分析、叙事分析来讨论,其实就是我们文学专业人的基本能力。所以希望大家以后写读书报告、讨论问题时展现更好的文本分析能力和跨学科延伸能力。”



海报设计:彭如诗

照片摄影:陈李涵
微信编辑:谢乔羽  唐诗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