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剑华 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宋剑华,男,辽宁丹东人。1981年7月,毕业于四川涪陵师范专科学校(现长江师范学院)中文系;1988年7月,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(现江苏师范大学)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,获文学硕士学位;200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,获文学博士学位。从1993年开始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、中国话剧研究会常务理事、广东省中国现代作家研究会副会长。曾任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、海南省重点学科责任教授,湖南师范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现任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特聘教授。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,作为台湾佛光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,为本科生、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课程一学期。2018年被评为广东省“南粤优秀教师”。
科研项目:
1、1996年,承担国家教委人文社科项目“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”,2000年结题。
2、2010年,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“新文学女性叙事研究”,2013年9月完成结题。
3、2000年,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“当代文学价值观研究”,2013年9月完成结题。
4、2013年,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“‘娜拉现象’的中国言说”,2016年1月结题。
5、2018年,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,“新文学伦理叙事研究”,正在进行中。
获奖情况:
1、2009年,论文《五四文学精神资源新论》,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。
2、2013年,论文《“言志”诗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》,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。
3、2002年,论文《变体与整合:论民间英雄传奇的现代文学演绎形式》,获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。
4、2016年,论文《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承续》,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。
5、论基督精神与曹禺话剧的原罪意识(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,2001年)
6、胡适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(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,1999年)
著作情况:
1、《胡适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》,30万字,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。
2、《现代性与中国文学》(1998年)
3、《文化视角中的现代文学》(1999年)
4、《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》,30万字,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。
5、《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》,35万字,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。
6、《现象的组合: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另一种解读方式》,30万字,岳麓书社2005年出版。
7、《前瞻性理念:三维视角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》,32万字,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。
8、《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》,35万字,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。
9、《“娜拉现象”的中国言说》,35万字,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。
10、《“红色经典”的真实与传奇》,30万字,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年出版。
11、《围城中的巨人:理解鲁迅的寂寞与悲哀》,32万字,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。
12、《中国现代文学的跨文体研究》,38万字,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。
论文情况:
1、《五四文学精神资源新论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06年第1期,英文版2007年第2期。
2、《“言志”诗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10年第6期,英文版2012年第1期。
3、《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承续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14年第11期,英文版2015年第4期。
4、《百年新文学的“新”之释义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16年第12期。
5、《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运动之反省》,《文学评论》1999年第5期。
6、《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原罪意识》,《文学评论》2000年第3期。
7、《变体与整合:论民间英雄传奇的现代文学演绎形式》,《文学评论》2002年第6期。
8、《“误读”西方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“现代性”》,《文学评论》2003年第6期。
9、《论“赵树理现象”的现代文学史意义》,《文学评论》2005年第5期。
10、《实用科学理性与“五四”新文学的结盟关系》,《文学评论》2007年第1期。
11、《错位的对话:论“娜拉”现象的中国言说》,《文学评论》2011年第1期。
12、《现代意识与现代文学》,《文艺研究》1998年第4期。
13、《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运动》,《文艺研究》1999年第2期。
《从反叛到皈依:论新文学“家”之叙事的复杂心态》,《文艺研究》2015年第5期。
14、、《哀莫大于心死:重读<野草>》,《文艺研究》2016年第5期。
15、《<尘埃落定>中的“疯癫”与“文明”》,《民族文学研究》2011年第1期。
16、《论<雷雨>的基督教色彩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1988年年第1期。
17、论胡适对中国话剧运动的贡献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1989年第3期。
18、《表现主义与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1991年第4期。
19、《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1992年第3期。
20、《错位的对接:漫谈中国文学的现代化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1996年第3期。
21、《胡适与中国文化转型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1997年第3期
22、《论20世纪中国文学运动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2000年第2期。
23、《灵魂的“失乐园”: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2004年第4期。
24、《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“暴力”叙事现象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2009年第5期。
25、《从“延安戏改”到“样板戏”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2010年第9期。
26、《疲惫的独舞:石平梅文学创作特质论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2014年第9期。
27、《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“乡俗”叙事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2015年第9期。
28、《论新文学言说父亲的历史与隐喻》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2016年第9期。
29、《二十世纪:中国近代批评的历史终结》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1997年第2期。
30、《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性质与特征》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1998年第2期。
31、《论“左翼”文学现象》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2000年第6期。
32、《“自我”的悖论》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2019年第3期。
33、《通感与质感:浅谈饶芃子先生的学术研究》,《中国比较文学》2015年第1期。
34、《在“酒楼上”的“孤独者”》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2016年第1期。
35、《为史需严谨:夏志清<中国现代小说史>勘误》,《中国文学批评》2016年第2期。
36、《论新文学“民本”意识的历史重构》,《东岳论丛》2016年第3期。
37、《“化西”思维与新文学现代性的艺术呈现》,《暨南学报》2016年第5期。
38、《论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叛逆与回归》,《江汉论坛》2016年第6期。
39、《<鲁迅回忆录>中的几个疑问》,《广东社会科学》2016年第6期。
40、《也谈周氏兄弟的“失和”原因》,《湖南大学学报》2016年第6期。
41、《“中体西用”与新文学的民族本色》,《学术研究》2016年第9期。
42、《“呐喊”何须“彷徨”?——论鲁迅小说对于思想启蒙的困惑与质疑》,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》2015年第1期。
43、《“未庄”为何难容“阿Q”?——也谈<阿Q正传>中“个体”与“共同体”之间的关系》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2015年第1期。
44、《儒学之难:论新文学反“礼教”的概念置换》,《天津社会科学》2015年第2期。
45、《“父亲”的放逐与回归:新文学家长批判的价值偏离》,《河北学刊》2015年第3期。
46、《新文学中的“科学”与“民主”》,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15年第5期。
47、《论新文学接受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真相》,《华南师范大学学报》2015年第5期。
48、《新文学汉语关键词的重新释义》,《晋阳学刊》2015年第5期。
49、《论新文学现代性追求中的“西方”与“传统”》,《学术研究》2015年第8期。
50、《无地彷徨与精神还乡:<朝花夕拾>的重新解读》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2014年第2期。
51、《情绪记忆与红色经典对民间传奇的师承关系》,《当代文坛》2014年第3期。
52、《“热风”与“寒气”——从杂文看鲁迅早期思想的复杂性与矛盾性》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2013年第4期。
53、《感性与理性:论新文学启蒙话语中的婚姻问题》,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14年第5期。
54、《反“庸俗”而非反“礼教”:小说<祝福>的再解读》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2013年第1期。
55、《论“私奔”叙事的现代演绎》,《北京社会科学》2013年第4期。
56、《论传统“公媒”文学形象的现代演绎》,《广东社会科学》2013年第4期。
57、《“玩偶”被“娜拉”:一个启蒙时代的人造神话》,《南开学报》2013年第4期。
58、《论“媒婆”形象的现代演绎》,《河北学刊》2013年第5期。
59、《论中国文学“魂奔”叙事的古今异同》,《齐鲁学刊》2013年第5期。
60、《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:我们应该回归理性了》,《东岳论丛》2013年第9期。
61、《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“乡景”叙事》,《福建论坛》2013年第10期。
62、《“婚床”苦闷:论中国现代文学两种形态的“妇怨”叙事》,《福建论坛》2012年第1期。
63、《自私的亚当:论中国现代男性作家的欲望转移》,《湖南大学学报》2012年第1期。
64、《诋毁“传统”: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叙事的运作策略》,《江汉论坛》2012年第1期。
65、《<许三观卖血记>:荒诞而真实的苦难叙事》,《齐鲁学刊》2012年第2期。
66、《“欲望”与“禁忌”:中国现代女性作家的“思春”叙事》,《河北学刊》2012年第3期。
67、《“情殇”叙事: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反思启蒙的一种姿态》,《天津社会科学》2012年第5期。
68、《论“红娘”现象的现代演绎》,《晋阳学刊》2012年第6期。
69、《花开花落:论中国现代女性解放叙事的社会想象》,《学术研究》2011年第1期。
70、《东施效颦:论中国现代文学叙事中的“娜拉”现象》,《福建论坛》2011年第1期。
71、《艺术拯救历史的经典范本:关于小说<铁道游击队>背景资料的真实性问题》,《广东社会科学》2011年第2期。
72、《历史与艺术:关于小说<红岩>的两种“真实”》,《晋阳学刊》2011年第2期,
73、《红色经典:艺术真实是怎样转变成历史真实的》,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11年第4期。
74、《“悲哀”与“绝望”:一个真实鲁迅的五四姿态》,《武汉大学学报》2011年第5期。
75、《言说女性与女性言说:论中国现代文学“闺怨”叙事的历史传统》,《南开学报》2011年第6期。
76、《论<一地鸡毛>》,《文艺争鸣》2010年第1期。
68、《<白鹿原>:一部值得重新论证的文学“经典”》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2010年第1期。
77、《<伤逝>:鲁迅对思想启蒙的困惑与反省》,《河北学刊》2010年第4期。
78、《论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化阐释与运作》,《天津社会科学》2010年第5期。
79、《精英意识与农民意识的互相置换》,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09年第1期。
80、《经典的模仿:<百合花>与<红棉袄>之对比分析》,《南方文坛》2009年第1期。
81、《知识分子的民间想象》,《广东社会科学》2009年第2期。
82、《<林海雪原>:“兵”的传奇与“兵”的神话》,《暨南学报》2009年第2期。
83、《<红岩>:知识分子的凤凰涅槃》,《河北学刊》2009年第5期。
84、《<红旗谱>:非农民本色的革命传奇》,《福建论坛》2009年第7期。
85、《狂人的“病愈”与鲁迅的绝望》,《学术月刊》2008年第1期。
86、《论都市意象与二三十年代的茅盾小说创作》,《湘潭大学学报》2008年第2期。
87、《“金锁”未必是“金钱”》,《福建论坛》2008年第3期。
88、《记忆与时间的二元对立》,《江汉论坛》2008年第7期。
89、《“戏说”与“仿真”》,《戏剧文学》2008年第4期。
90、《红色经典的历史范本》,《河北学刊》2008年第5期。
91、《启蒙无效与<药>之文本释义》,《天津社会科学》2008年第5期。
92、《<青春之歌>的再论证》,《小说评论》2008年第5期。
93、《“启蒙主义”与中国现代文学》,《贵州社会科学》2007年第1期。
94、《五四文学革命:传统文化的突围与重构》,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07年第1期。
95、《百年中国话剧历史兴衰的再度思考》,《福建论坛》2007年第1期。
96、《“作家现象”与20世纪中国文学》,《理论与创作》2007年第3期。
97、《梁启超的日译西学与五四新文学》,《河北学刊》2007年第5期。
98、《文学与人生的内在体验》,《江汉论坛》2007年第7期。
99、《论左翼文学运动的人文价值观》,《福建论坛》2006年第1期。
100、《论张爱玲对女性心理阴影的理性透视》,《暨南学报》2006年第2期。
101、《使徒意识与老舍小说》,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06年第2期。
102、《论90年代女性长篇小说创作》,《天津社会科学》2006年第3期。
103、《困惑的启蒙:鲁迅小说与思想的另一种解读》,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4期。
104、《女性悲剧命运的自我言说》,《求实学刊》2006年第5期。
105、《革命英雄主义传奇的历史终结》,《湖南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5期。
106、《现代性的困惑、焦虑与质疑》,《南京大学学报》2005年第3期。
99、《百年沉浮:20世纪中国话剧运动之反省》,《文艺争鸣》2005年第3期。
107、《胡适与<新青年>》,《福建论坛》2005年第9期。
108、《透视五四新文学的逻辑怪圈》,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05年第3期。
109、《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中的“郭沫若现象”》,《湘潭大学学报》2005年第5期。
110、《论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艺术追求与经验教训》,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04年第1期。
111、《文体变革与现代散文的迅速崛起》,《学术研究》2004年第1期。
112、《论新时期文学革命神话的破灭》,《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2004年第2期。
113、《现代文学研究需要人文关怀》,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04年第6期。
114、《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先锋意识的丧失》,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》2003年第1期。
115、《论新时期作家“复乐园”后的变异心态》,《兰州大学学报》2003年第3期。
116、《论20世纪中国文学对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关系》,《天津社会科学》2003年第4期。
117、《论百年中国文学集体主义精神理念的展现形式》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2002年第1期。
118、《阶级性与人性:百年中国文学一对奇妙的矛盾组合》,《天津社会科学》2002年第2期。
119、《光荣与梦想:论20世纪中国革命文学浪漫主义的表现特征》,《中州学刊》2002年第2期。
120、《存在于虚无:论新时期文学对政治理想主义的艺术解构》,《贵州社会科学》2002年第3期。
121、《传统与现代:论革命英雄传奇对民间英雄传奇的历史演绎》,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02年第4期。
122、《1926—1930: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转型》,《湖南师范大学学报》2002年第5期。
123、《主流价值观与20世纪中国作家的心路历程》,《河北学刊》2001年第5期。
124、《论主流价值观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》,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01年第5期。
125、《寻找历史的真实感觉》,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00年第3期。
126、《诘问历史:<死水微澜>为什么被忽视》,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》2017年第6期。
127、《“鲁镇”意象:一个破解鲁迅思想的重要符号》,《山东社会科学》2017年第11期。
128、《围城在的巨人:论“言说鲁迅”与“鲁迅言说”的文本差异性》,《天津社会科学》2017年第1期。
129、《“强制阐释”与“文学”的缺席》,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》2018年第6期。
130、《青春记忆与历史的冲突:关于<芳华>》,《扬子江评论》2018年第6期。
131、《旧事重提:也谈<家>的早期接受与传播》,《暨南学报》2018年第6期。
132、《论<家>在当代中国的接受史》,《学术研究》,2018年第6期。
133、《<呼兰河传>:遥望故乡的生命绝唱》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2018年第2期。
134、《巴金为什么要反复地修改<家>》,《南方文坛》2018年第2期。
135、《<骆驼祥子>是怎样成为经典的》,《东吴学术》2018年第1期。
(说明:以上所列的135篇文章,均为在权威刊物和CSSCI刊物上所发表的文章,一般核心期刊均未列如。另外,135篇论文中,有8篇被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权威转载,1篇文摘;2篇被《新华文摘》文摘,5篇被文摘;3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;6篇被《高等文科学报文摘》文摘。)
1、本科生课程:
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。
②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研究。
③曹禺戏剧研究。
④鲁迅作品研究。
⑤现代诗歌研究。
⑥红色经典研究。
2、硕士生课程:
①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。
②新文学现象问题研究。
③文学资料检索研究。
④跨文化、跨学科方法论研究。
3、博士生课程:
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神资源研究。
②东西方文化与文学比较研究。
③新文学与古典文学渊源关系研究。
邮箱:jianhua-s1955@163.com